400-8789-888

免费咨询电话:400-8789-888

胜诉案例

TEAM

专业辨析历史用地性质,冠领律师助景区经营者获无罪判决

2025-08-22 10:22:54    文章来源: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 字体: [ ]

2005年11月初,河北承德的经营者范某与当地林场签订了协议,租赁其辖内部分区域用于景区开发,并于2006年4月获得了临时用地批准。此后近二十年间,范某逐步推进修建房屋、开垦耕地等一系列开发活动,将该区域打造成一座度假村。然而,2024年6月初,范某因涉嫌非法占用农用地罪被承德市某县公安局刑事拘留。直至冠领律师接受委托介入辩护,才逐步打破困局,最终为范某争取到了无罪判决。

面对公检机关的刑事指控及生态修复赔偿诉求,范某家属感到困惑:明明已经签订了正式合同并支付了租金,为什么会被起诉呢?为了还范某一个清白,范某家属几经辗转找到北京冠领律师事务所,律所指派郑俊霄律师负责此案。

专业辨析历史用地性质,冠领律师助景区经营者获无罪判决

“我父亲始终认为景区建设是有正规租约的,还办过临时用地手续。”范某的儿子将2006年的《河北省临时用地批准书》平铺在桌面上,指着批复条款说:“这么多年来,林业和草原局也没有通知我们需要办理手续,怎么突然之间就变成了犯罪?”面对家属提出的疑问,律师耐心引导其详细阐述更多的案件细节,并审阅了相关案件材料,初步锁定“用地性质认定”与“主观故意缺失”两大辩护方向。

律师在深入研究后指出,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成立不仅取决于占用面积和毁坏结果,还需综合考量行为人的主观恶性、历史背景以及社会危害程度。本案中,范某的行为存在特殊情形:其景区建设是基于2005年与林场的合法租赁协议,并非无端侵占;此前其主动办理的临时占地批准书,显示了其积极履行程序要求的守法态度;其使用林地的行为持续了近二十年,期间部分政府行为及林场方面的长期默许,使得责任边界变得模糊。

专业辨析历史用地性质,冠领律师助景区经营者获无罪判决

面对错综复杂的历史文件、相互矛盾的证人证言以及专业的林地鉴定报告,律师展现了抽丝剥茧、辨别是非的深厚专业功底。首先,律师亲自深入景区现场进行勘查,通过对比历史照片与航拍图片,精准锁定争议区域。随后,律师对关键证据链进行了系统的梳理,并质疑鉴定报告的客观性和程序合法性,指出其缺乏相关资质。最后,依据林权证及政府区划文件,律师对控方关于“占用重点公益林”的认定提出反驳,论证部分地块的历史属性存在争议。

在法庭上,律师结合在案证据强调,在近二十年的经营中,林场及相关部门长期未以书面形式要求范某补办手续,存在监管缺位。退一步讲,即便范某非法占用了林地,控方所指控的5.41亩的事实依据仍显不足。此外,超过3亩的林地尽管原有植被已灭失,但依然具备林业生产的条件,实际造成不可逆转毁坏的面积相对有限。综合考量历史成因、主观恶性及实际损害后果,范某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显著轻微,不宜认定为犯罪。

冠领律师的专业辩护最终获得法院认可。河北省承德市某区人民法院认定范某的行为情节显著轻微,社会危害性未达到应受刑事处罚的程度,依法判决其无罪,仅需承担相关民事侵权责任。

判决书

判决书

撰稿人:许少清

审稿人:张冠彬

上一篇:冠领律师担任河北承德非法占用农用地罪案辩护人,助被告人获无罪判决 下一篇:冠领律师代理河北秦皇岛房屋买卖纠纷案助委托人非诉解决